创新点燃拜耳核心竞争力

康洛克

拜耳医药保健中国总裁

拜耳医药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1936年,拜耳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公司,生产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如今,拜耳医药保健(以下简称拜耳医药)已经成为拜耳集团的鼎柱之一。正是由于拜耳医药不断地向市场投放新品,并获得业务的持续增长,拜耳引擎的强劲程度才尤其抢眼。在拜耳医药中国总裁康洛克看来,这一切都要拜“创新”所赐。

创新之花迎风绽放 

2015年2月26日,拜耳发布年度财报,集团2014年销售额增长5.2%,达422.39亿欧元。从公司的销售额来看,销售利润创全新纪录。医药保健子集团的成绩单同样吸睛,2014年销售额增长5.6%,达到199.75亿欧元。拜耳管理董事会主席马尔金·戴克斯在财报新闻发布会表示,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处方药业务的发展。

近年来,拜耳医药面向全球连续推出一系列重磅新品,其中包括抗凝药物拜瑞妥、眼科药物Eylea、抗癌药物Stivarga和Xofigo以及肺动脉高压药物Adempas。这些新药甫一上市,成绩便十分亮眼,2014年合并销售额达到29.08亿欧元。这也使得拜耳成为处方药行业增长最快的大型药企之一。

在中国,拜耳医药的成绩不遑多让,甚至更加夺目。据不久前披露的数据,拜耳2014年在华销售额达到16.59亿欧元(约135.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约14%,这也是拜耳医药在全球所有新兴市场中拥有最高增长率的市场。其中,拜耳医药的处方药业务去年在中国同比增幅达15%,保健消费品和动物保健业务分别增长26%和11%。

对此,康洛克表示,这样的靓丽业绩背后其实并没有什么秘密,唯“创新”二字而已。一直以来,拜耳医药将新药创新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的积累,公司已经拥有了多样化的业务领域和强大的研发产品线。2014年,拜耳医药投入的研发资金超过了23亿欧元,共有57种化合物正在进行I至III期临床试验,其中大约三分之一为肿瘤领域,另外约三分之一为心血管领域。这些有望研发成功的化合物所治疗的疾病在中国也十分常见。康洛克介绍说,公司将继续在心脏病学、妇科学、血液病学、眼科以及肿瘤学等重点领域展开研发工作。

康洛克认为,创新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企业的血液。对于公司而言,创新可以帮助他们创造收入;对于患者而言,创新也许就意味着更好的药、更好的治疗效果;对于个人而言,创新也许就意味着更多的工作机会。

视中国为创新源泉 

在采访中,康洛克告诉丁香园,在拜耳医药全球各新兴市场中,中国拥有最高的绝对增长率,是拜耳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拜耳医药看好中国市场的成长潜力,未来将致力于向中国引进更多新药。

能够在华取得如此佳的业绩,主要得益于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公众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慢性病管理的需求呈现显著增长,而这极大地刺激了拜耳医药在中国的发展”。同时,康洛克认为,拜耳医药长期深耕中国,着眼长远的策略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对拜耳而言,中国不仅仅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而且还是不可或缺的创新之源。

据悉,拜耳公司正在将越来越多的中国患者纳入到全球临床试验中,使他们更早更快地接触到这些创新药物。目前有33项临床试验正在中国开展,相比5年前增加了50%。这意味着,“一旦拜耳开发了一个产品,就能够更好地了解该药物对于中国病人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

拜耳医药全球有四个研发中心,分别位于德国柏林、乌珀塔尔、美国加洲湾区和北京,目前有240多名药物研发科学家在北京工作。这样的好处在于研发人员能够紧跟中国市场的需求,最大化地用研发人员的知识了解中国病人的需求,为拜耳制定可行的产品开发策略。

康洛克特别提到,为了最大化创新资源,拜耳开发了一系列战略,确保能够充分利用中国的创新潜力。近年来,拜耳医药逐步与中国知名学术机构建立起了稳固而密切的合作机制。2009年,拜耳医药与清华大学共同成立研究中心,中心所涵盖的众多研究课题包括从早期研发合作,到获得对疾病机理更为深入的理解、新药靶点确认以及联合生物结构研究和药物化学项目。

2014年,拜耳医药-北京大学新药研发和转化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将成为一个联合研发平台,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医学研究所及其他相关机构的学者与来自拜耳全球药物研发的科学家们一起在该平台合作研究。作为协议的一部分,拜耳医药将为合作研发项目提供资助。另外,公司还将赞助“拜耳讲席教授”及“拜耳学者奖”,以鼓励和表彰那些在生命科学和药物研发、特别是在拜耳医药核心治疗领域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学者。

事实上,拜耳医药对中国的承诺远不止这些。拜耳医药在北京设立的生产基地是中国最先进的药品生产基地之一。通过对先灵公司的全球收购,拜耳医药又增加了广州的生产基地。2008 年,拜耳医药完成了对东盛科技启东盖天力制药公司咳嗽和感冒类非处方药系列的收购;2014 年,拜耳医药完成了对滇虹药业集团公司的收购。这些收购加强了拜耳保健消费品业务,显著地拓展了拜耳医药在中国这一全球增长最快非处方药市场的业务范围,有助于拜耳医药在中国非处方药领域中成为领先的跨国企业。

拥抱“互联网+” 

尽管中国患者仍有大量未满足的医疗需求,但政府应对这一挑战的努力依然赢得了康洛克的赞赏。他提到,中国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这是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得益于这些举措,中国老百姓的预期寿命比15年前、20年前大大延长,中国经济也实现了持续繁荣。

不过,与经济繁荣同步而来的是,慢性病日渐成为中国人群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这既给医疗从业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其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机会。

康洛克说,拜耳医药致力于支持中国政府实现在2020年前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卫生体制的目标。这其中,如何借助互联网更好地帮助到中国医生与患者,康洛克谈了很多他的看法。

他认为,网络正深刻地改变着患者与医生的行为,药企应当在遵守所在国家法律法规及企业内部合规制度的前提下拥抱这一改变。目前这一切只是开始,网络的真正价值还有待发现。从目前的趋势看,线上与线下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前者取代后者。

以患者为例,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对健康越来越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到网络上查找对自己来说全新的领域以及信息,非处方药的自我用药已是大势所趋。同时,这对线下的患者教育工作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为此拜耳医药与政府及公益组织密切合作,启动了许多重要的社会责任项目,以支持和促进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比如由拜耳医药与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生命时报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员工健康行·健康领跑中西部”活动正是为了这一目的而开展,该活动旨在切合中西部居民医疗需求,把健康知识与理念直接送进大型企事业单位,让员工得到一手的健康资讯,对于整体提升中西部地区居民健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医生来说,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技术为药企与医生的“连接”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考虑到医生日常工作繁忙,通过数字化的模式,将药品相关的信息、学术进展以及临床指南等内容放在互联网上,医生就可以通过电脑或手机等多种设备终端,在他们方便的时候获取需要的知识,简单、高效且便捷。

就拜耳而言,为了向患者和医生传递自己的声音,拜耳还将继续借助丁香园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同时倚重各种学术会议提供的空间,在数字医疗领域共同向更多的医生和患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

在线下,拜耳医药与国家卫计委共同发起了“走进西部”和“走进基层”项目。截至2014年底,“走进西部”项目已经成功扩展到23个省和地区,总计培训了两万余名医生和医院管理人员;“走进基层”项目自启动以来已培训全国县级卫生局长961名,帮助他们提升了理论知识和政策解读水平及管理能力。康洛克表示:“今后,拜耳医药保健将继续探索和拓展与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以及商业合作伙伴的战略合作关系,把创新产品和服务带给中国市场和人民。”

吸引创新人才 

新药物的开发与优化是拜耳医药竞争和发展的关键与基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新的拜耳医药离不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如何将这些人才吸引到拜耳周围,这不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核心任务,同样也是康洛克的孜孜所求。

康洛克介绍说,拜耳医药目前在中国拥有7100名员工,公司的专业与多样性为员工提供了广阔的个人发展平台。一直以来,拜耳医药都是全球最具吸引力的企业之一。

在拜耳,创新无处不在,人力资源领域亦不例外。运用所有员工丰富的想法、背景和观点,是拜耳人才管理的关键原则之一。拜耳的公司文化鼓励员工不要墨守成规而要勇于创新。在寻求解决社会棘手问题的答案时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远大的抱负和非凡的胆略。

对于员工,拜耳期望他们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有主动发展的愿望,有独立工作的能力,有承担责任的勇气。为了帮助有潜力的拜耳员工达成目标,拜耳会给予这些未来的领导和专家充分的成长机会,亦即在保持员工可持续成长的同时,促进公司的业务。为此,拜耳提供了多种渠道来帮助员工发展,并为员工提供不同的职能以及扩展的职业范围来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

拜耳人肩负着拜耳医药对中国的长期承诺,康洛克期望能有更多契合拜耳价值观的人才与他一起,用拜耳的创新产品推动中国医疗事业的进步。

设计:黄婧劼
责任编辑:高燕萍

返回首页

 
发布时间: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