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初心 创新致胜

潘大为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以下简称BI)大中华区总裁兼CEO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以下简称BI)于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年已历二十载。在这白驹过隙的20年中,迈入中国的BI已由彼时偏居一隅的小小办事处成长为拥有华东、华南、华西、华北和北京5个大区,近3300名员工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前不久,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先生在黄浦江畔与BI大中华区总裁兼CEO潘大为先生高端对话,他们之间的碰撞能激发怎样的火花呢?

秉承创新展现价值 

2014年以来,国际制药巨头间的兼并重组热闹非凡, 不少药企通过并购来填补了产品空白,提升了短板,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但对于BI而言,并购似乎并不是它的优先选项。这一点,在潘大为看来或许和BI的初心有关。

在潘大为看来,BI的目标和信念可以概括为“创新展现价值”。这一愿景已经帮助BI树立起自身独特的优势与个性。在如今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时代,产品、服务价值以及公司价值不断变化。BI惟有精益求精,持续发展新的对患者有帮助的产品才能创造真正的客户认同和价值。的确,有些药企通过连续的并购迅速成长。不过,体量的第一并非BI的追求。用潘大为的话来说:“作为一家德国公司,BI首先要像德国制造那样做到品质第一。”

除此之外,令潘大为颇为自豪的是,在慢性病领域,BI的产品组合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导者地位。目前BI处方药领域的产品覆盖呼吸、心血管、中枢神经、房颤卒中预防和糖尿病等重要治疗领域,未来还将扩展到肿瘤、哮喘等领域;在消费者自主保健药品领域,公司拥有治咳、便秘治疗和解痉方面的优秀品牌,未来还将引入过敏、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等全球品牌。

当然,在制药行业的一些细分领域,BI目前依然是雄心勃勃的追赶者,但潘大为强调,BI一旦确定方向,家族企业的独特优势——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来实施长期战略——将赋予整个公司上下强大的前驱动力。

潘大为介绍说,糖尿病和肿瘤是目前BI主攻的两个方向。2011年,BI和礼来制药携手缔结了全球性的糖尿病联盟,这是两家制药企业在一个治疗领域所建立的规模最大的联盟之一。通过这一联盟,旨在为糖尿病患者及医疗专业人士提供一系列的治疗选择。目前,糖尿病联盟已经完成了糖尿病新药利格列汀在美国、欧洲、日本及中国的上市工作。

过去的两年中,在肿瘤药物领域,BI也实现了零的突破。2013年7月和9月,BI旗下首款肿瘤药物阿法替尼分别获得欧盟委员会和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单药治疗上市许可,批准该药应用于伴有EGFR突变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TKI初治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年患者。值得一提的是,在阿法替尼的研发及上市过程中,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者纷纷深度参与,从侧面凸显了BI对中国的承诺。

作为原研药公司,创新不仅是公司取得竞争胜利的利器,而且还是推动行业发展,造福广大患者的坦途。对于秉承”创新展现价值”之愿景的BI,创新更有着别样的意义。

在这场高峰对话中,关于创新的讨论是从苹果公司重新定义音乐播放器和手机的桥段开始的。潘大为强调说,尽管苹果看起来似乎是在短时间内借助iPod和iPad迅速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但这些基于创新的进步可不是发生在一夜之间,就像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在这些炫目产品推出之前,相信苹果公司也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成功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这和制药行业非常相似。

BI的努力方向过去是、现在也是通过创新药物的研发,为急需医疗进步的疾病治疗领域提供支持。这一点从森福罗、思力华、美卡素、爱通立等一些闪光的名字中体现地淋漓尽致,而今泰毕全、欧唐宁和阿法替尼会将创新的旗帜挥舞得更高。

在对话中,潘大为也同时强调,创新不是没有代价的。如今,全球医药市场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相比新药研发中的高额投入,其回报变得愈发不足,而风险却居高不下。对于以创新和研发为企业发展引擎的BI来说,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专利悬崖、日渐高昂的研发投入及成本的增加,在产品注册过程也有更多的障碍。与此同时,由于医保体系本身的成本压力已然巨大,导致新药的市场准入和医保报销正在变得日益困难,而且这些影响比预计的更快、更广泛。

面对这些不利的条件,潘大为又一次提到了家族企业的独特之处。始创于1885年的BI是全球20大制药企业中唯一的家族企业。这家来自莱茵河畔的药厂原本只是一家仅有二十多名员工的酒石酸小工坊,如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私有制药企业。

从研究思路的发现,到数年之后的化合物首次被合成,再到临床试验,最后到产品上市,通常需要投入20年的时间。之后,到产品在市场上成熟时,前后已经过去25年,这几乎相当于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正是基于这一特点,潘大为认为,药物研发历程特别契合家族企业的特质。在这样的框架下,BI既有富于远见的发展目标,同时也具备脚踏实地的前行节奏。

以持续创新积极应对环境变化 

中国制药行业在过去的一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加强,监管更为严厉,传统的业务模式面临重大挑战。在此次高峰对话中,如何看待和面对监管,潘大为向丁香园阐述了他的独特观点。

令人稍显讶异的是,潘大为直言道,作为一名在中国制药行业中深耕23年的老兵,他认为中国的营商环境对于外来投资而言,依然相当公平且十分健康。当李天天问及,中国市场相对而言比较特殊,如何把握价格、规则和政策的平衡时,潘大为认为,就监管环境来说,中国市场与其他国家并无显著不同。对于药品的定价,尽管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内容需要双方都进行更多的深层次沟通,但BI与中国监管部门之间始终保持着气氛友好的对话。药品进入医保目录的过程虽然并不是一帆风顺,不过这一状况在其他国家也普遍存在。

另外,对于诟病日久的新药审批太久的问题,潘大为亦给予了颇具“正能量”的答复。据估算,国际药企研发的新药,平均需要5-7年时间才会在中国市场推出,中国政府希望通过鼓励本地临床和研究投资来弥补这一时滞,BI对此予以积极回应。2013年2月初,BI已正式启动中国项目II (China Project II),该项目是BI在全球产品研发上的一次重要的战略调整及突破。通过这个项目,中国将和欧洲及美国一起参与制订公司的全球开发策略,中国的临床实践和需求会得到更早更科学的整合,从而更好地满足中国患者的需要以及针对特定适应症或疾病的治疗。

正是在持续看好中国市场的基础上,BI进一步加大了在中国的投入。继2009年,BI宣布在华增资1亿欧元之后,2013年6月6日,BI又投资3500万欧元,与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一个符合国际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cGMP)的生物制药基地,为国内和跨国医药客户提供从研发到临床试验的全方位服务。这一基地与德国比布拉赫、奥地利维也纳和美国弗里蒙特生物药研发基地的标准相同,是BI在全球第四个生物药研发生产平台。BI通过此次投资不仅将世界一流的生物制药技术介绍到中国,这项业务还将成为BI中国的重要增长点。

BI应市场变化的快速调整凸显了这家公司的进退之道。这种因时而变同样体现在BI与医生的沟通上。众所周知,监管环境的严厉导致制药企业与医生沟通的原有管道日趋狭窄。如何在合规的基础上,保持管道的畅通,让药企的声音准确传达到目标医生,同时也能及时得到医生对药物的反馈,很多企业都在探索。据潘大为的介绍,BI正在尝试利用数字化的手段通过拓展虚拟沟通空间来实现这一目的。

早在2012年9月, BI中国就上线了勃林医学院,以多样化的教育和培训课程以及高科技互动的平台,致力于为中国医疗人员提供卓有成效的培训。目前,勃林医学院涵盖卒中、房颤卒中预防、胸肺疾病、糖尿病、肿瘤和帕金森六大疾病领域,相应设立中国卒中学院、中国心动学院、中国胸肺学院、中国抗糖学院、中国肿瘤学院以及中国帕金森学院,并由著名专家组成的讲师团队共同推动学院使命的实现。而就在不久前,勃林医学院打造的全新医学网络教育互动平台——勃林直播室正式投入使用。勃林直播室还与中华医学会下属心血管病学分会、呼吸分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以及上海药学会等学会组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持续把最前沿的医学资讯传递给更多的中国医护人员,并引领中国医学教育进入“数字化”的全新时代。

谈及数字化,潘大为与李天天似乎颇有共同语言。就在访谈之初,前者就希望借助这次访谈深入了解丁香园。丁香园致力于医药及生命科学领域的互联网实践已超过14年,从最初简单的个人网站,发展成为业内规模最大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这一历程一如BI中国的成长。而基于内容的医生社交模式,以及正在向纵深发展的以医生为中心的数据信息应用,更是引起了潘大为的极大关注。

构建发展创新的人文环境 

BI旗下的一个个药物名字温暖而夺目,但对于BI中国的员工来说,更加温暖夺目的或许是BI充满人情关怀的工作氛围。实际上,这也是潘大为一直念兹在兹、力求营造的企业目标之一。第三方独立调研机构“杰出雇主调研机构”评出的“中国杰出雇主2014”认证结果中,BI中国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正是对这一努力的肯定。

在对话中,潘大为向丁香园坦言,时下的中国人并不像之前那样步调一致,而是各具丰富多彩的个性。为了BI中国数千名各具特色的员工的成长与发展,公司制定了丰富的培养计划。在BI中国,只要是工作满18个月并无违纪或业绩瑕疵的员工,就可以通过公司内部网站关注并申请其他部门的工作。为了消除员工的顾虑,甚至还允许其在申请并接触工作机会之前无需知会自己的顶头上司。

而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在上海总部大楼各个楼层跑,了解员工尤其是一线人员的需求,用各种方式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领导者和他们在一起,共同面对一切,分担压力和解决问题。潘大为特别向我们介绍,对于不在总部的其他大区员工,BI还会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以实现“天涯若比邻”的感受。

潘大为向丁香园强调,BI将继续遵循‘成长、信赖、卓越’的雇主价值主张,尽可能地为员工创造发展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和价值,使BI在中国进一步成长壮大。

光明的前景必然伴随着曲折的道路,但我们相信秉承初心的BI中国,必将能够通过持续的创新取得更大的成就。

设计:付珍珍
责任编辑:宋晓萍

返回首页

 
发布时间:2014/07/03